湖北民革 
首页 >> 民革人物>>重症患儿的“生命守护神”
重症患儿的“生命守护神”
----记民革党员、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科PICU副主任杨子江
发 布 者:民革十堰市委会     浏览次数:18429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1-07-14

杨子江:2012年6月加入民革,十堰市太和儿童医疗中心PICU副主任,主治医师,医学硕士,毕业于武汉大学,以色列施耐德儿童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(CICU)访问学者,擅长儿童基础与高级生命支持,精通儿童危重症患者心、肺、肾、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支持与替代治疗。

从2013年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(PICU)成立以来,副主任杨子江一直坚守在抢救一线。他将心血倾注在 PICU,竭心尽力救治每一个患儿。在横跨内外科专业的科室里,他是守护重症患儿们的“全能斗士”。

一次紧急抢救坚定了在 PICU工作的信念

41岁的杨子江是武汉大学医学硕士,2003年进入太和医院儿科工作。2013年,在积累了丰富的儿童诊疗经验后,太和医院率先在湖北省地市州成立 PICU。在此之前,入院工作10年的杨子江被科室主任齐旭升点将,调入太和医院 PICU。

责任重大,为此,杨子江专门到北京儿童医院进修,研究儿童重症相关知识,积累重症患儿救治经验。

太和医院 PICU启用前夕,医院门诊遇到一名休克、突发心跳骤停的患儿,情况危急。杨子江当即携带呼吸机赶到现场,紧急为患儿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,迅速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。经过10多分钟的抢救,患儿终于恢复心跳与自主循环,呼吸慢慢好转,1个多小时后恢复了自主呼吸。

“拔管后,孩子哭了出来,直喊妈妈。”杨子江说,那一刻,周围的护士们激动落泪,他更加坚定了从事 PICU工作的信念。

随着太和医院 PICU的成立,危重症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升,很多以前无法及时救治的患儿,在这里得到了有效治疗。“太和 PICU成立之前,面对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,我们几乎是束手无策。但现在,通过血液净化治疗可以缓解急性代谢危象,然后配合饮食及药物治疗,患儿可以较好地存活下去,健康成长。”杨子江说。从抗拒到热爱他创造多个救治奇迹

杨子江坦言,在参加儿科工作前,他受社会观念影响,也对儿科一度抗拒,认为儿科工作辛苦,是一份苦差事。但工作后,他被儿童纯净的心灵、无邪的笑容所感染,深深爱上了儿科专业。

为挽救危重症患儿,也为热爱的儿科事业,杨子江在 PICU开展大量新技术、新业务,不断挑战各类重症患儿的诊治难题,创造多个救治奇迹。

这其中,曾有一名肠梗阻、严重腹膜炎、脓毒性休克的患儿,在接受肠管手术后,出现肾功能衰竭,全身浮肿、无尿、高钾血症、严重的酸中毒,需要通过透析进行代谢产物的清除。但透析治疗进行两三天后,患儿的凝血功能出现异常,伤口严重出血,继续使用传统的肝素抗凝只会加重出血。

杨子江决定大胆尝试枸橼酸体外抗凝。“这种治疗方法的处方涉及大量计算,且当时国内儿科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很少,没有经验可循,患儿年龄小、体重不到10公斤,状态差,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。”杨子江说,但如果不做,患儿持续肾功能衰竭,体内环境恶化,等待他的只有死亡。

为挽救患儿,杨子江花费一中午的时间,将处方用药计算好后,随即对患儿展开枸橼酸体外抗凝治疗。经过一周治疗,患儿的肾功能得到恢复,最终成功获救。总结“独门秘笈”有效提高抢救效率

抢救危重症患儿,体重小的只有2—3公斤,大的30—50公斤接近成人体重,药物的使用一人一方,这里面往往涉及到大量计算,如镇痛镇静、血管活性药物、血气分析、静脉营养等。

抢救时刻,争分夺秒。为及时抢救患儿,杨子江根据多年临床经验,琢磨出一套自己的计算工具。在他的电脑里,一张 EXCEL表格安插了血气分析、血管活性药物配置、静脉营养、血液净化等八大类表格,通过自己设置计算公式,只需输入参数,便可快速得出结果,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效率。

2018年,杨子江赴以色列施耐德儿童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,进修学习儿童 ECMO及心脏围手术期管理。

“与儿科其他科室不同,PICU医生需要综合掌握各个专业的知识,通盘考虑问题,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各种急危重症。”杨子江说,作为一名PICU医生,要不断加强学习,追踪儿科科研项目新进展,掌握最先进的技术,知识既要全面又要有所侧重,才能取得突破。只有把科室的各项技术发展好,才能更广泛地开展学科间的技术协作,挽救更多危重症患儿。

13岁女孩大量服用氯氮平中毒,经紧急抢救脱险

2021年3月8日下午,记者在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见到小馨时,她正卧床休息,“我现在感觉好多了,身体没有任何不适。”小馨说,再过几天,她就能出院了。

提及小馨的遭遇,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杨子江仍一阵后怕。“3月2日,太和医院急诊120将小馨从外院接回时,她处于昏迷状态,面部青紫、四肢抽搐,且气道分泌物特别多,呼吸困难明显,属于典型的急性中毒症状。”杨子江说,根据症状和体征,以及随身搜出来的两个氯氮平空药瓶,他们判断小馨为过量服用氯氮平导致的中毒。

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立即对小馨展开抢救。针对临床症状,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、甘露醇减轻脑水肿等综合治疗,并通过洗胃、导泄将小馨消化道里的药物清理出来,避免药物被吸收后加重中毒症状。同时,通过连续多天的血液净化治疗,将小馨血液中的氯氮平清理出来。

“在开展血液净化前,小馨血液中氯氮平浓度达到6.67μg/ml,是正常治疗的10余倍。”杨子江说,经连续多天的CVVHDF(持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)和HP(血液灌流)治疗后,小馨体内的氯氮平浓度检测接近于零,到3月7日病情明显好转,目前神志已经彻底清醒,可以正常交流,下地走路,不久可以出院。

杨子江介绍,氯氮平属于精神类药物,正常服用副作用比较小,但过量服用就会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造成严重副作用。

“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,会出现嗜睡、昏迷症状,严重会出现抽搐,进而引发脑水肿。”杨子江介绍,当时小馨就有肢体抽搐症状,并出现严重脑水肿,瞳孔对光反射迟钝。同时,呼吸系统方面,口咽、鼻腔都有大量分泌物,明显呼吸困难,口唇以及面部明显紫绀,监护显示血氧饱和度不到80%,为急性呼吸衰竭的状态,且心率非常快,末梢循环很差。

杨子江介绍,如果不进行紧急救治,患儿会频繁抽搐,致脑水肿加重,甚至出现脑疝,在短时间内可以出现死亡。在重度昏迷状态下,气道内有大量分泌物,导致气道不通畅,还并发有肺水肿,随时都会诱发心脏骤停。

杨子江提醒,市民如出现精神、心理方面不适一定要找精神专科医生就医,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,切勿擅自购买使用精神药品。家中有小孩的家庭,要妥善保管各类药物,避免小孩因误服引发中毒。

当出现误服药物后,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,并将药品、药瓶妥善保存,为医生识别毒源迅速展开针对性的抢救提供准确信息。

一场感冒后,女孩突然四肢瘫痪!20年来第一次见

彬彬今年13岁,正上初中一年级。

2021年1月29日早上,彬彬准备刷牙时,右手突然不听使唤,牙刷落在地上。她蹲下试图去捡,但右上肢一点力气也没有。没多久,胳膊也没劲了。随后,她出现双腿无力的情况,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。到当天下午,彬彬的四肢无力加重,头部也垂下来无法抬起。同时,彬彬还出现呼吸困难、无法排尿等症状。

家人急忙带着彬彬赶往县医院检查。在当地医院紧急做了导尿,初步检查处理后,病情并无好转。第二天,家人带着彬彬赶往太和医院求助。

“彬彬入院时,神志意识清楚,但精神很差,四肢无力,只能躺卧。”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副主任杨子江介绍,对彬彬的肌力进行评估,发现她的左上肢、双下肢的肌力都仅为1级。“这属于很低级别,肌肉可以收缩,但肢体无法活动。”杨子江说,彬彬右上肢肌力为3级,且病情仍在加重。

通过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、大脑和脊髓核磁共振,以及肌电图、查血化验等综合检查,彬彬确诊为急性脊髓炎。

“一天之内四肢瘫痪,病情进展如此之快,工作近20年来头一回见。”杨子江感慨。

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主任齐旭升介绍,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病变,其起病快,发病后可引起双侧完全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运动、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,轻者肢体无力,感觉减退,重者全身瘫痪。

查询病史得知,患儿病发前两周曾发生上呼吸道感染,很可能由此引发免疫机制反应,造成神经功能障碍。“尽管感冒不重,但刺激到人体免疫系统,也会造成严重后果,如爆发性心肌炎、急性脊髓炎等。”

在入院时,彬彬已出现呼吸困难、胸闷症状,为此,儿童重症监护室及时采用无创呼吸机支持。后随着病情进展,呼吸困难加重,又改为有创呼吸机支持。

明确诊断后,在齐旭升的指导下,杨子江带领科室成员,对彬彬展开系统治疗。

“通过三次血浆置换治疗,将其血液中的有害抗体成分清除。”

据介绍,彬彬入院治疗3周后,病情开始逐步好转。“首先表现在可以尝试短暂的撤掉呼吸机了。”杨子江说,到3月7日,彬彬完全脱离呼吸机,进行自主呼吸。

“目前,彬彬双侧胳膊都能抬起,右手可以写字,还能自己吃饭了。双上肢、右下肢的肌力已经恢复到4级,左下肢肌力为2级。”

杨子江表示,下一步,彬彬将在康复院区对肌肉、关节、心肺功能等进行康复训练。

6岁男童江滩玩耍不幸溺水 经接力抢救转危为安

“妈妈,我要吃鸡腿。”2020年6月4日,在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,随着6岁的强强(化名)发出这一声呼唤,妈妈露出了激动的泪花。6月1日,强强在郧阳汉江二桥下玩耍时,不慎溺水,爸爸及时将他从水中捞上来,但病情仍陡转直下,十分凶险。当日,经当地医院和太和医院接力抢救,经历九死一生的强强最终得以脱险,并于4日成功撤掉呼吸机。

6月5日上午,记者在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(PICU)看到,强强正坐在病床上,手中还捧着一个玩具。4日,强强成功脱离呼吸机,尽管仍处在监护中,但病情已稳定,恢复良好,精神状态不错,口中还不时叫唤着“妈妈”。

6月1日下午4时多,强强在郧阳汉江二桥下江滩玩耍时,不慎发生溺水。爸爸发现后,及时赶去一把将他从水中捞起。但等强强被捞起时,面部和嘴唇都呈青紫色,呼叫没有反应,已经神志丧失,处在生死边缘。爸爸现场按压强强的胸腹,对其进行抢救。抢救过程中,强强浑身瘫软,没有知觉。

“尽管爸爸的急救手法不够规范,但经过急救后,强强的意识慢慢恢复了。”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杨子江介绍,但没多久,强强开始反映头痛,爸爸将他带到当地医院就诊。在前往医院途中,强强的意识尚清醒,但在医院拍摄CT的途中,强强的病情陡转直下。

“反应呼不上气,很快全身青紫,人再次昏迷过去,口、鼻还喷出大量血性分泌物,情况万分凶险。”杨子江说,强强随即被送入当地医院中心ICU病房救治。

在当地医院中心ICU病房,强强经紧急处置后,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。

“严重低氧、心律不稳定、循环差,心脏射血分数也只有33%,远低于55%的正常低限。”杨子江介绍,因抢救难度大,当地医院紧急向太和医院求助。很快,医院急诊科彭禹、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刘清忠两名主治医师前往接诊。

“当晚7时20分,我们抵达当地医院时,强强的状况依然很糟糕,病情危重,气管插管里仍不断往外喷出大量的血性分泌物,氧饱和很难维持。”刘清忠告诉记者,强强病情严重,极不稳定,并不具备转院条件,但如果不及时转院,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。

控制强强病情,搭建转院条件成为当务之急。刘清忠当即联系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主任齐旭升、副主任杨子江,制订治疗方案。通过远程指导,对强强的呼吸机参数进行了调整优化,并使用镇痛、镇静、强心利尿等治疗,减轻脑水肿和肺水肿,同时对肺部止血。

刘清忠说,紧急处置约2个小时后,强强的病情相对稳定,他们当即将他转至太和医院。因病情不稳定,他们一路都在动态调整治疗方案。

与此同时,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已经做好了接诊的各项准备。“床单元、呼吸机、配制好的药品等都已准备就绪,针对可能的病情变化,甚至做好了上ECMO的准备。”杨子江告诉记者,当强强抵达太和医院后,他们进行了无缝隙的接诊和治疗。

在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,床边胸片显示,强强有严重的肺水肿、肺出血,肺部感染严重。通过胃肠减压,吸出了大量的泥沙,气管仍在不断的往外涌出血性分泌物。

针对强强的病情,医生分别采取了肺保护性通气、密闭式吸痰、亚低温脑保护、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。

“使用肺保护性通气,主要是针对强强的急性肺水肿、肺出血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,逆转肺部情况。采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,则是为了减轻脑损坏。”杨子江介绍,在整个救治环节中,呼吸机的管理尤其重要,参数稍有不当,可能适得其反,对孩子的伤害可致命。

在治疗期间,强强的病情条件允许后,医生们对其进行了纤支镜肺泡灌洗,将肺部的脏东西清除干净,避免再次损伤和感染。

“在治疗24小时后,强强的病情就稳定下来了,肺部没有再继续出血,心功能恢复正常,氧饱和得到了提升。”杨子江说,经过医护人员持续的精心治疗,6月4日,强强成功撤掉了呼吸机,大家为此无不欢欣鼓舞。

杨子江表示,夏季是溺水事故的多发期、易发期,溺水事故危害性大、死亡率高,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非常必要。提醒家长应加强儿童的安全监管,未成年人下水时应有大人陪伴,在下水玩耍或游泳时,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,不要到深水区,平时学习掌握基本的自护、自救和逃生方法,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。

一旦发生溺水事故,施救者首先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,将溺水者尽快救出水面,并立刻清除口腔和鼻内的杂物,使溺水者呼吸道畅通。如果溺水者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,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,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
误食纽扣电池 一岁女童食管灼伤穿孔

刚满1岁的女童佳佳(化名)持续发烧、不吃奶、精神差,经太和医院心胸外科专家检查发现,孩子食管下段竟有一枚一元硬币大小的纽扣电池。更可怕的是,纽扣电池已导致佳佳的食管灼伤、穿孔。经过手术和儿童重症监护病房(PICU)监护治疗后,佳佳目前已脱离危险。专家提醒,家长应避免孩子接触到纽扣电池、硬币等易被吞食的小物件;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,应及时到医院仔细检查治疗,避免延误救治时机。

2020年8月14日中午,随着一阵急促的急救车警报声传来,刚满1岁的佳佳很快被抱进了太和医院急诊室。

“医生,求你快救救我的孩子。”佳佳的父母眼中带泪,焦急不已。

这辆救护车是从郧西县驶来的。当日,佳佳因持续发烧、不吃奶、精神差等症状送医治疗,经当地医院胸片检查发现,孩子食管内有异物,医院无法治疗,随即转往太和医院。

造影显示,佳佳吞食的纽扣电池在食管下段。

“到太和医院后,医生为佳佳进行了胸部CT检查,提示食管下段有异物,考虑为纽扣电池,且局部有纵膈脓肿。”太和医院PICU副主任杨子江介绍,佳佳很快被收治在该院心胸外科,经专家评估,因纽扣电池进入食管的时间较长,考虑食管穿孔的可能性较大,需及时开展手术。

杨子江介绍,纽扣电池的酸性电解液或碱性电解液都会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,会致使内脏被灼伤、腐蚀而糜烂甚至穿孔,危害性极强,一旦误食需及时取出。

更加危险的是,纽扣电池在佳佳的食管内停留了6天,已导致食管灼伤、穿孔,十分凶险。据佳佳的母亲文女士介绍,8月8日,他们从外地回到郧西,佳佳一直在家里和哥哥玩,可能在玩哥哥的电动玩具时,不慎将纽扣电池吞入了腹中。

文女士告诉记者,8日晚,佳佳的身体已表现出异常;当晚9时,佳佳大便后开始哭闹不止,不肯吃奶,好不容易睡着后,9日凌晨1时又发生了呕吐,到上午10时就开始发烧。她带孩子到当地诊所和医院就诊,但都被当作发烧、积食来治疗,到了12日、13日,发烧得以控制,但精神状态很差,不愿吃奶。

直到14日孩子再次发烧,他们到当地另一家医院检查,才发现是孩子吞食了异物,随后转入太和医院治疗。

救治佳佳刻不容缓。在收治入院后,太和医院心胸外科专家程栋梁当即制定了手术方案,并连夜对佳佳实施手术。

“手术前,佳佳的情况很不乐观,表现为严重脱水,眼眶凹陷、嘴唇干燥、四肢发冷、末梢循环很差。”杨子江介绍,误吞纽扣电池后,佳佳基本不能进食,加上拖延了6天,状态很差。

如果是普通异物,只需腔镜取出,但由于纽扣电池已造成了佳佳食管灼伤、穿孔,医生在取出电池的同时,还需对食管创面进行修复,因此腔镜取物已经不现实,只能采取外科手术治疗。“通过在胸部左侧切开一道8厘米的切口,医生顺利将佳佳食管内的纽扣电池取了出来。”杨子江介绍,经测量,该纽扣电池直径为2厘米,约一元硬币大小。

医生在术中发现,纽扣电池已致佳佳食管粘膜及粘膜下层穿孔,损伤处水肿明显。好在经医生手术后,纽扣电池得以取出,创面也得到了有效修复。术后,佳佳被转移到PICU接受进一步治疗。

经历一场大手术后,佳佳身上插着各种导管,包括尿管、胸腔引流管、胃管、中心静脉导管等,令人心疼不已。在对佳佳进行护理时,护士们都格外小心。

杨子江介绍,在佳佳转入PICU后,他们为她进行了抗感染治疗,补充水分电解质,通过静脉营养支持等,佳佳整体情况得以改善。目前,孩子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,血液循环也得以恢复,体温恢复正常,口唇红润、皮肤弹性好了很多。

“食道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预计10天左右,佳佳目前仍不能经口进食,需要靠营养液维持身体营养。”杨子江表示,目前,佳佳的生命危险解除了,但仍需要进一步观察治疗。

“除纽扣电池外,误食磁力珠的伤害也很大,会造成内脏穿孔。”杨子江介绍,2019年4月,有一名2岁7个月的小患者误食了一串高磁巴克球,导致肠壁穿孔。后经该院小儿外科腹腔镜手术,才将这一串高磁巴克球完整取出。

杨子江提醒,家长应将纽扣电池、磁力珠、药物、硬币等物品放在小孩够不到的地方,并对小孩加强看管,避免小孩误食,造成严重后果。

杨子江表示,孩子进食时因疼痛哭闹,伴随吞咽困难,尤其是有明确接触玩具上的小零件的可能,比如发现有玩具零件丢失,都应高度怀疑孩子误吞了异物,需要及时到医院仔细检查治疗。

三岁男童被马蜂蜇伤14处命悬一线,全力救治半个多月终脱险

房县一名不满4岁的男童被马蜂蜇伤14处,生命垂危。所幸,经过太和医院医护人员半个多月的全力救治,患儿于2020年10月6日成功脱险。目前,患儿生命体征稳定,恢复良好。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,患儿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。

7日上午,在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看到,3岁多的康康(化名)正在病床上高兴地看着动画片。而在几天前,他还处在生死边缘,令人揪心不已。

据了解,康康平时和房县的奶奶住在一起。9月19日,祖孙俩在家门口被一群马蜂袭击,两人多处被蜇伤,随后被送医救治。20日,奶奶病情好转,但康康的病情出现进行性恶化,太和医院接到当地医院求助后,当即派出救护车接诊。

“康康被马蜂伤14处,主要集中在头面部,在当地医院就诊后,病情仍在进行性恶化,先是解血尿,之后就没尿了。持续16个小时无尿的康康开始全身浮肿,皮肤黄染,并出现出血点,精神状态越来越差。”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杨子江介绍,一般成年人被马蜂蜇10口以上就会有生命危险,更何况是不满4岁的儿童,其症状严重程度不言而喻,紧急需采取有效的救治。

9月20日,康康还在转运途中,杨子江就与主治医师刘清忠等对康康的病情进行讨论,并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。当晚,康康被转运至该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后,杨子江带领团队,当即为康康做了颈内静脉置管,第一时间进行血浆置换、连续性肾脏替代等综合治疗。

“结合当时的病情,如果不做血液净化治疗,这个小生命恐怕就救不回来了。”杨子江介绍,康康入院时,有肝功能衰竭、肾功能衰竭、溶血、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。这其中,肝功能衰竭严重,谷丙转氨酶指标是正常人的200倍,谷草转氨酶指标是正常人的1000倍,总胆红素也超过了正常值的10倍;肾功能指标则是正常人的3倍,这些指标还在进行性恶化。

杨子江介绍,为全力救治康康,科室每天安排至少两名护士进行24小时护理。经连续的血液净化治疗,10月6日,康康脱离了生命危险,各项生命指标先后恢复至正常,已脱离血液净化机,待肾功能稳定后,可转入普通病房。

杨子江表示,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于2017年率先在十堰地区开展针对儿童的血液净化治疗,对本地区重症患儿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,截至目前,已累计开展儿童血液净化治疗近60余例次。此次在康康的血液净化治疗中,具有上机时间最长、衰竭脏器最多、抗凝难度最高等特点,依托成熟的技术,在血液净化中随时可能发生的脏器出血、管路凝血、低血压等并发症一个都没有出现。

4岁男孩掉进粪坑生命垂危,被紧急送往医院后

...

2021年3月14日下午,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的4岁男孩强强(化名)意外落入公共厕所的粪坑里,所幸被及时发现并捞起。但由于发生溺粪,他的肺部大量吸入粪水等异物,呼吸和意识均逐渐微弱,情况紧急……

当日,太和医院接到求助电话后,紧急派出救护车前往六里坪镇接诊。下午6时左右,强强被转至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急救。

“强强入院时,有明显呼吸困难,口唇、面部因缺氧明显紫绀,神志意识不清,并出现昏迷。”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副主任杨子江介绍,入院后,他们紧急对强强的气道进行清理,并给予气管插管进行有创呼吸支持。

杨子江介绍,溺粪不同于一般的溺水,其情况更凶险,因为吸入物中含有大量的毒素和细菌,极易引发肺部剧烈的炎症反应,可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。入院时CT检查显示,强强吸入性肺炎症状明显,且呈进行性加重,因为缺氧脑水肿也非常明显,病情较为危急。

孩子还这么小,一定要把他救回来。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都为这个可怜的孩子揪着心。

下午6时许,儿科三病区副主任罗新兵接到电话后紧急赶往医院,并在儿童重症监护室为强强紧急行床旁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。

“灌洗过程中,发现强强整个气道里有大量的粪便,已经出现气道糜烂,双肺也都非常脏。”罗新兵介绍,粪便中细菌、毒素较多,且具有腐蚀性,除直接清理强强气道内的吸入物外,他们还在气道内给予药物,以减轻炎症反应,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。

当时,强强已出现神志昏迷、呼吸困难症状,依靠有创呼吸机支持,也加重了灌洗风险和难度。

杨子江表示,治疗期间,经过两次肺部灌洗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,入院第三天,强强的呼吸困难明显改善,并顺利撤离呼吸机,脑水肿基本消退,神志转为清楚。经复查CT,强强肺部炎症较之前明显改善,目前可自主呼吸,自行进食,活动不受影响,基本上恢复到正常状态。

杨子江介绍,近期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多起儿童意外伤害病例,包括溺水、误食药物、误服毒物、溺粪等,提醒家长加强对孩子的管护,让孩子远离危险源,避免意外发生。(何选平)

信息来源:民革十堰市委会